论“无脑瞎整活”,还得看商家!
市民刘先生爆料称,自己网购了一款“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于是找商家理论,不料对方却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
和刘先生有相同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也曾在不经意间掉入了商家设计的“文字陷阱”,为这些“奇葩商品”买了单。
“以前买过‘树上熟’的水果,我以为树上熟了才摘下来卖的,结果只是商标叫‘树上熟’,买回来发现还有些‘生’”;“以为自己买到了‘来自山里的土鸡蛋’,结果发现‘山里来的土’只是个商标”……
除了这些食品行业的商标有“小心机外”,其他行业商家设置的“心机商标”同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有网友说,“和朋友炫耀,低价买到了‘120W充电器’,到货后发现货不对版,实际功率只有12W,仔细一看才发现‘120W’仅仅只是商标名称。”
再有商家欲将“断码”、“清仓”、“借地清仓”申请为注册商标,更有甚至还直接蹭知名品牌名称,申请了所谓“XX断码”、“XX清仓”商标。
检索发现,曾有公司尝试申请“安踏断码”“鸿星尔克断码”商标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外,还有人申请“蜻蜓断码”、“七匹断码狼”等欲搭蹭“红蜻蜓”“七匹狼”品牌商标,这些商标注册申请均被驳回。
在这些商家眼中,申请常规的文字商标,达不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于是他们怀着侥幸心理,选择抄近路、走捷径。
在培育品牌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哪一个知名品牌是靠盲目模仿他人品牌名称长远发展的,他们似乎还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商标法》明确规定,申请、使用商标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应尽量避免让消费者产生误导,因此,申请注册上述一类的“心机商标”几乎不可能被核准注册。
商标“文字游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损害了市场正常营商环境。广大经营主体应清醒认识到,诚实守信经营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只有靠真正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