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汽集团一则澄清声明再次将“北汽集团”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历史恩怨”摆到台前,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北汽集团在声明中强调,“近年来,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在其产品、宣传、子公司名称上使用北汽集团的‘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字号,多次提到井冈山、212等北京汽车工业历史。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无股权关系、产权关系。”
据悉,促使北汽集团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焕新出发”1天后就火速发声明,和后者划清界限的原因是,“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于近期举办了一场“212品牌发布会”,让市场和广大消费者误以为其与北汽集团有关联。
那北汽集团vs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来捋一捋它们的“前世今生”。
从历史上看,他们最早确实同属于一家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1951年创立),1958年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
1994年,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北京汽车摩托联合制造公司等企业事业单位组成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后更名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即北汽集团前身。
2001年,北京汽车摩托联合制造公司与北京汽车装配厂共同改制组建成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其中,民营企业北京汽车装配厂控股66.7%。2007年,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北汽有限,实现了国有所占股比51%的绝对控股。
此后,为顺应企业发展,北汽集团应北京国资委的要求,将持有的北汽有限51%股权转让给北京汽车装配厂。自此,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与北汽集团不再具有股权关系,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产权性质为民营企业。
理清二者关系后可以发现,北汽集团的声明能站得住脚,但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也没有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才让事情复杂化。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年,北汽集团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关于“BJ212”“北汽212”等商标归属权问题也闹了许多的不开心。
知产信息显示,2017年,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就申请过“北京 汽车212”的商标,不到一年时间商标申请就被驳回,2019年,其继续申请“北汽212”商标,随后又被驳回。
同样的,北汽集团也没能顺利拿下“北汽212”“BJ212”等商标。2020年,北汽集团在运输工具、建筑修理、运输贮藏等多个类别申请“北汽212”“BJ212”等商标,均被驳回。目前,北汽集团再申请“北汽212”“BJ212”商标仍处于异议程序中。
总的来看,目前北汽集团和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除了在产品有小部分重合外,在商标上也有一些小摩擦。既然是两个品牌之间的较量,最后还得落到产品、技术、知产布局等层面的博弈上来,要想赢别人一头,一切都需要从实力出发。
商标布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策略之一,一家企业如果只顾着埋头研究技术,焕新产品,而忽视商标风险对企业培育品牌的影响,将会让企业陷入艰难局面。
因此,一家优秀的企业应制定符合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商标策略,及早进行商标注册,建立商标管理体系,做好商标宣传推广和运营管理,并避免侵犯他人商标权益,以此确保企业品牌可以稳健发展。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