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莉花”被指侵权“奥利奥”,当事人朱女士表示:心累,不想折腾了。
2023年4月,朱女士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律师函,函内指出,“奥莉花”商标对知名饼干品牌“奥利奥”构成侵权,要求注销该商标,销毁所有相关物料,并停止侵权。
在朱女士看来,自己的甜品店已经经营近10年,而且自己名下的“奥莉花”商标也是经官方核准注册,怎么突然就侵权了?
我们来捋一捋这件事儿。按照朱女士的说法,2015年她选择创立甜品店,在确定店名时用了自己的英文名“Olivia”来命名,在中文音译“奥莉维娅”和“奥莉花”中,她最终选择更为简洁的“奥莉花”作为店名。
在朱女士的经营下,“奥莉花”甜品店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为了更好地保护品牌,朱女士着手规划品牌商标布局事宜。
知产信息显示,2017年,朱女士申请注册了“奥莉花”商标,随后陆续补充注册,截至2022年,成功增补了面包、马卡龙等类别,与店铺经营内容一致。
一封侵权律师函打破了朱女士平静的生活,为了还原事情真相,朱女士踏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朱女士自2023年收到答辩通知后便寻求了专业人士的帮助,准备并提交了作品登记证书;商标注册列表;实际使用图片;产品销售证据;例证商标信息等证据,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了答辩。
近日,相关商标无效宣告请求裁定书公开,裁定书指出:争议商标与引证商标‘奥利奥’、‘OREO’、‘奥利奥OREO’在文字构成、呼叫、认读印象等方面相近,已构成近似商标”,宣告争议商标“奥莉花”无效及其项目类别无效。
得知裁定结果后,朱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已收到答辩意见驳回通知,裁定她的商标“奥莉花”无效。虽然可以去起诉,但这1年多时间除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外,各项维权费用已投入近10万元,感到心累,“不想再折腾了”。
就商标侵权而言,审查考量标准为两商标共存是否会引起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在前述裁定书中,提及了“易使相关公众认为存在某种关联,进而对商品来源引起混淆和误认”,哪怕是少部分人认为“奥莉花”VS“奥利奥”有混淆的可能性,店主对此也无可奈何。
不管是“碰瓷”还是“躺枪”,“奥莉花”VS“奥利奥”事件随着裁定书的公开及朱女士的放弃上诉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朱女士的经历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审查商标时多注意和提醒申请人规避侵权风险,对可能存在有侵权风险的“问题商标”不予通过,让商标申请人可以放心注册、使用商标,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