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人民咖啡馆”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全面启动整改工作。中国大陆地区所有门店门头将加上“要潮”,并规范使用“要潮人民咖啡馆”名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及海外地区仍保留“人民咖啡馆”名称。
据悉,“人民咖啡馆”自2021年首店开业,至今已陆续在全国18个省份、20个城市开设近30家直营门店。“人民咖啡馆”品牌运营主体为上海某公司。
知识产权信息显示,上海某公司自2022年起,先后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但均被驳回,目前仅持有“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爱人民咖啡馆”“THE PEOPLE”4个注册商标。
今年10月,上海某公司曾发布声明称,“全国涌现大量人民咖啡馆模仿者涉嫌盗用品牌名称、视觉设计,甚至开展非法加盟。”
然而,随后有网友爆料称,该公司并没有取得“人民咖啡馆”的商标权。该则声明随后被删除。
一个店招,为何会惹众怒?“人民咖啡馆”将“人民”这一拥有神圣内涵和宪法核心理念的词汇,滥用为商业营销的噱头,已经触碰了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红线。
“人民”二字,鲜明醒目,力重千钧。将其作为吸睛的店招使用,不仅是对公众情感的冒犯,更暴露了其品牌策略的短视与狭隘。这步棋,从一开始就走错了。
“人民”一词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情感与公共利益,将其单独作为商业标识大规模使用,易使公众对服务性质、来源产生误认,可能损害其承载的公共价值。
此外,上海某公司只持有“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商标,但实际使用的是“人民咖啡馆”标识,这种行为属于商标的不规范使用,同样会带来相应的法律与经营风险。
“人民咖啡馆”品牌风波,为所有市场经营者提了醒:企业的商业行为,尤其是品牌命名与商标注册,必须敬畏公序良俗,坚守法律底线。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命名应着眼于具有独特性的商业标识,而非借用具有公共属性的词汇。任何试图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博取关注,虽可能获得一时流量,但终将因缺乏合法根基而难以长久,甚至引发品牌危机,损害企业信誉。
因此,企业应在创立品牌之初就进行充分的商标检索与合规评估,主动避开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或与公共利益冲突的词汇,转而挖掘更具独创性和显著性的品牌元素。这才是构建受法律保护,具有持久市场生命力的品牌资产的正确途径。